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——崩漏
2022-06-26 16:39 来源部门: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: 曾理
崩漏
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的病证,主要与素体阳盛或脾肾亏虚、房劳多产、七情内伤、饮食不节、劳倦思虑等因素有关。本病病位在胞宫,与冲、任二脉及脾、肾关系密切。基本病机是冲任不固,血失统摄。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,可以调理冲任,固崩止漏,尤其适用于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,若绝经期妇女反复多次出血,应排除肿瘤致病因素。
常教授认为:崩漏多与脾肾阳虚、气滞血瘀、冲任不固有关,针灸治疗应补益脾肾,调和气血,基本治则为温肾健脾,行气化瘀,固冲止血。临床取穴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,主穴选取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,血热内扰加大敦、行间、期门清泻血中之热;气滞血瘀加合谷、太冲理气化瘀;肾阳亏虚加气海、命门补益下元;肾阴不足加太溪、然谷;气血不足加脾俞、足三里补气摄血。艾灸治疗崩漏由来已久,如《备急千金要方·赤白带下、崩中漏下第三》中记载:“女人漏下赤白及血,灸足太阴五十壮。”《针灸大成》曰“月事不止, 刺之立愈, 针三分, 灸三壮”。艾草本身性苦辛温,善通十二经,可暖子宫,理气血,燃烧时产生的热力、红外线辐射力等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, 使药力渗透入穴位通达诸经, 促进局部气血运行,疏通经络,调和阴阳,达到治疗功效。
【验案一】
患者:王××,女,28岁,已婚。初诊:2020年8月19日。
主诉:月经淋漓不断3月。
现病史:患者自诉平素体质欠佳,易感疲乏,3月前出现月经量多,色淡质稀,淋漓不断,伴头晕,神疲倦怠,气短懒言,纳呆,四肢不温。现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,遂来我院就诊。现症见:月经量多,有血块,少腹痛,腰凉,伴头晕,神疲倦怠,纳差,寐安,二便调。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。
既往史:既往有“痛经”、“腰痛”病史多年,否认“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”病史,否认“肝炎、结核、伤寒”等传染病病史,否认外伤、手术、输血史。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预防接种史不详。
月经史:,上次月经2020年7月8日。
婚育史:已婚,结婚年龄24岁,已育,1子。
查体:T:36.2℃,P:70次/分,R:20次/分,BP:107/73mmHg。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自动体位,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巩膜无黄染,咽部无充血,双侧扁桃体不大,气管居中,甲状腺不大,心肺无异常,腹平软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未触及包块,肝脾未触及,剑突下无压痛,少腹轻压痛。双下肢无水肿。
中医诊断:崩漏(脾虚证)
西医诊断: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
辨证分析:患者平素体质欠佳,脾胃气虚,冲任不固,血失统摄,故经血非时而下,淋漓不断;脾虚中气不足,故神疲体倦,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,不荣则痛,故而痛经;加之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气虚弱则无力生血,故而出现月经色淡、头晕等血虚表现。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为脾虚之象。
治法:健脾益气,固冲止血。
体针:关元、气海、三阴交、隐白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中极。毫针常规针刺,以补法为主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
灸法:取关元、血海、隐白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中极、气海进行温和灸。每穴以大艾条灸10-15分钟,7次1个疗程。
方药:炒白术10g,黄芪20g,山药10g,茯苓10g,煅龙骨15g,煅牡蛎15g,山茱萸12g,海螵蛸12g,茜草根6g,棕榈炭9g,五倍子6g,仙鹤草30g,党参15g,升麻6g,炙甘草6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文火煎煮两次,每次40分钟,共取汁400ml,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。嘱其注意休息,避风寒。
二诊: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,经血已止住,腹痛、头晕、倦怠等症状也亦显著减轻。随访6个月月经正常。
按语:针灸治疗崩漏脾虚型取任脉及足太阴经腧穴为主。本例患者因月经淋漓不断3月就诊,针刺以辨证选穴为主,本病病位在胞宫,其病机为脾虚冲任不固,先局部选穴,以疏通气血, 再根据不同辨证分别配穴。主穴选取关元,位于下腹部,为任脉之要穴和小肠之募穴,其内应胞宫,同时也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与任脉所会之处,具有调理胞宫、培元固本之效。气海亦为任脉穴,是先天元气之海,主一身之气;二穴联合可通调冲任,固摄经血。三阴交,为脾经之要穴,又为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三条阴经之交会穴,而足三阴经均经过腹部与冲任相联络,本穴可益肾之封藏,调节脾之统血及肝之藏血功能,调补冲任。三穴同用,局部和远端相结合,调理冲任,以制约经血妄行。隐白属脾经,为太阴脉所出之井穴,可健脾和胃,益气摄血。脾主中气,气为血帅,统血而主升;胃为水谷之海,统冲任而主降,为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,脾升胃降,血循常道,故配穴选取脾经之背俞穴、胃经之下合穴脾俞、足三里以益气健脾统血,补养后天之本。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, 是胞宫之门户, 具有调经利水, 理气止痛之功。艾灸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,疏通经络,调节脏腑机能,脾虚型崩漏艾灸治疗遵循量小、火足、时间长的原则,每穴以大艾条施行温和灸,时间宜长,取关元、血海、隐白、脾俞、足三里,一则可调理脾胃固其本,二则取其益气摄血,固冲止血之用。配合中极、气海灸之可温经止痛。气血双补,标本同治,经血可止。再内服中药汤剂,以固冲汤为主方加减,共奏益气健脾摄血之效。
【验案二】
患者:张xx,女,42岁,已婚。初诊日期:2020年7月20日。
主诉:阴道不规律出血3个月。
现病史:患者自诉常心情抑郁,3月前开始出现阴道不规律出血,淋漓不断,量时多时少,曾在当地医院就诊,经清宫和西医治疗后出血症状不但没有减轻,反而出现血色紫黯有块,小腹疼痛拒按等不适症状。医院建议切除子宫。现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,遂来我院就诊。现在症:月经淋漓,量时多时少,血色紫黯有块,小腹疼痛拒按,无心慌心悸,面色萎黄,口干口苦,纳寐一般,二便可。舌紫黯,苔薄,脉弦涩。
既往史:既往有“胆囊炎伴胆囊结石”病史,否认“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”病史,否认“肝炎、结核、伤寒”等传染病病史,否认外伤、手术、输血史。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预防接种史不详。
月经史:,上次月经2020年6月8日。
婚育史:已婚,结婚年龄20岁。已育,1女。
查体:T:36.5℃,P:88次/分,R:20次/分,BP:120/70mmHg。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自动体位,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巩膜无黄染,咽部无充血,双侧扁桃体不大,气管居中,甲状腺不大,心肺无异常,腹平软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未触及包块,肝脾未触及,剑突下无压痛。小腹压痛,无反跳痛。双下肢无水肿。
中医诊断:崩漏(气滞血瘀证)
西医诊断: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
辨证分析:患者肝气不舒,气滞血瘀,瘀滞冲任,血不循经,固经血非时而下,量多或少,冲任阻滞,经血运行不畅,故血色紫黯有块,“不通则痛”,故小腹疼痛拒按。舌紫黯,苔薄,脉弦涩,也为血瘀之证。
治法:活血祛瘀,固冲止血。
体针: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冲、大敦、血海、内关。毫针常规针刺,以泻法为主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
灸法:取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冲、大敦、血海、内关进行温和灸。每穴以大艾条灸15-20分钟,7次1个疗程。
方药:当归15g,川芎12g,三七12g,沒药10g,五灵脂10g,丹皮12g,炭炒丹参10g,炒艾叶12g,阿胶6g,龙骨15g,牡蛎15g,乌贼骨15g.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文火煎煮两次,每次40分钟,共取汁400ml,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。嘱其注意休息。
二诊:1周后经血止住,小腹疼痛等不适皆缓解,继续治疗一疗程以巩固疗效。随访6月月经经量、经色正常。
按语:本案患者因久病不愈,肝气不舒,冲任阻滞,至经血妄行,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崩漏取任脉与足厥阴肝经腧穴为主。本病病位在胞宫,选取关元,位于下腹部,为任脉之要穴和小肠之募穴,其内应胞宫,同时也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与任脉所会之处,具有调理胞宫、培元固本之效。三阴交,为脾经之要穴,又为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三条阴经之交会穴,而足三阴经均经过腹部与冲任相联络,本穴可益肾之封藏,调节脾之统血及肝之藏血功能,调补冲任。隐白属脾经,为太阴脉所出之井穴,可健脾和胃,益气摄血。取足厥阴肝经太冲穴,为肝经之原穴,脏腑原气留止之处,辨证取穴,可疏肝解郁,藏血止崩。再取肝经之井穴大敦,阴气聚此不发,泻之可疏肝理气。血海为足太阴经腧穴,可益气健脾,活血化瘀,通经止痛;加之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穴,可宁心安神。诸穴合用,同奏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之功。气滞血瘀型崩漏艾灸治疗遵循量大、火足、时间短的原则,每穴以大艾条施行温和灸,灸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冲、大敦、血海、内关,可理气调经、固冲止血。再内服中药汤剂,以逐瘀血止崩汤为主方加减,针药同用,共同发挥调经止血之效。
【验案三】
患者:徐xx,女,48岁,已婚。初诊:2020年3月5日。
主诉:月经淋漓不净3年余。
现病史:患者自诉以往月经尚规律,30天一周期,经量中等,经行5天干净。3年前开始每次月经时出现月经量多,月经15-20天方能干净。末前经为:1月5日至月15日。未次月经为2月21日,月经尚未干净,量多,淋漓不尽,畏寒肢冷,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,遂来我院就诊。现在症:月经量多,淋漓不尽,畏寒肢冷,腰膝酸软,无心慌心悸,纳可,寐欠佳,梦多,小便清长,大便可。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弱。
既往史:既往否认“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”病史,否认“肝炎、结核、伤寒”等传染病病史,否认外伤、手术、输血史。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预防接种史不详。
月经史:,上次月经2020年1月5日。
婚育史:已婚,结婚年龄20岁。已育,2子1女。
查体:T:36.4℃,P:82次/分,R:20次/分,BP:130/85mmHg。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神志清楚,自动体位,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巩膜无黄染,咽部无充血,双侧扁桃体不大,气管居中,甲状腺不大,心肺无异常,腹平软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未触及包块,肝脾未触及,剑突下无压痛。双下肢无水肿。
中医诊断:崩漏(肾阳虚证)
西医诊断:子宫腺肌症
辨证分析:患者48岁,年近七七,天癸匮乏,肾气虚衰,又加早婚多产,损伤肾气,以致命门火衰,肾阳虚损,封藏失职,冲任不固,不能制约经血,故而月经量多,淋漓不尽。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弱亦为肾阳虚之象。
治法:温肾助阳,固冲止血。
体针: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溪、肾俞、气海、命门。毫针常规针刺,以补法为主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
灸法:取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三阴交、隐白、肾俞进行温和灸。每穴以大艾条灸15-20分钟,7次1个疗程。
方药:人参12g,山药12g,熟地黄12g,补骨脂12,艾叶炭12g,杜仲12g,当归12g,山茱萸12g,枸杞子12g,炙甘草6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文火煎煮两次,每次40分钟,共取汁400ml,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。嘱其注意休息。
二诊:2天后经血止住,继续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。随访6月月经经量、经色正常。
按语:本案患者辨证属肾阳虚之证,取任脉及足少阴肾经腧穴为主。针刺以辨证选穴为主,首取关元,位于下腹部,为任脉之要穴和小肠之募穴,其内应胞宫,同时也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与任脉所会之处,具有调理胞宫、培元固本之效。三阴交,为脾经之要穴,又为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三条阴经之交会穴,而足三阴经均经过腹部与冲任相联络,本穴可益肾之封藏,调节脾之统血及肝之藏血功能,调补冲任。隐白属脾经,为太阴脉所出之井穴,可健脾和胃,益气摄血。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,太溪为足少阴之原穴,补肾助阳,调经益冲。又有“经水出诸肾”,调经必先治肾,故取肾俞养肾固冲,以治其本。气海为任脉穴位,为元气汇聚之处,具有调气益元,培肾补虚的功用。加之命门为督脉穴,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,可温肾助阳。肾阳虚型崩漏艾灸治疗遵循量大、火足、时间长的原则,每穴以大艾条施行温和灸,灸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溪穴共同发挥温肾壮阳,调经固冲的作用。再内服中药汤剂,以大补元煎为主方加减,共奏温肾助阳,固冲止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