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——面肌痉挛
2022-06-26 16:56 来源部门: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: 曾理
面肌痉挛
面肌痉挛是一侧或两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或无痛性强直,具有无痛性、间歇性、不自主、无规律等特点,无神经系统其它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,一般指特发性或原发性者。起病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,而后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颧、口角和颈部,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,患者无法自主控制,可因情绪激动、精神紧张、疲劳、寒冷、睡眠不调诱发或加重,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,迁延难愈。
中医古代文献尚无“面肌痉挛”这一病名,面肌痉挛属于中医“痉证”、“瘛疭”、“睥轮振跳”、“筋剔肉瞤”等范畴,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”。宋金时期成无己《伤寒明理论·卷三》:“瘛者筋脉急也,疭者筋脉缓也。急者则引而缩,缓者则纵而伸。或缩或伸,动而不止者,名曰瘛疭。”中医以为,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致使面肌痉挛的发病。外感大多是六淫外邪导致,常见的是风、寒、湿、热之邪,尤其与风邪关系密切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为百病之长。”《素问·太阴阳阴论》记载: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风胜则动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;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……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。”“厥阴在泉,客胜则大关节不利,内为痉强拘瘛,外为不便;主胜则筋骨繇并,腰腹时痛。”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肌肉蠕动,命曰微风。”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”。风邪之外,寒邪同样是重要的致病要素,风寒相合侵袭人体,寒性收引,致面部筋脉拘急失柔而发病,《诸病源候论·诸风门》:“凡筋……中于风冷,则挛急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二云:“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,中于风冷则挛急。”热邪亦是重要病因,《目经大成·目》:“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,而自牵拽振跳也。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,不调则郁,久郁生风,久风变热而致。”内伤则多与肝脾有关。《审视瑶函·睥轮振跳》:“此证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,而自牵拽振跳出。乃气分之病,属肝脾二经络之患。人皆呼为风,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,非纯风也。”《张氏医通·瘈疭》:“瘈者,筋脉拘急也;疭者,筋脉迟缓也,俗谓之搐。”“脾胃亏损,津液耗散,故筋急而搐……大抵发汗后、失血后、产后、痈疽溃后,气血津液过伤,不能养筋而。”可见面肌痉挛的内因主要由肝肾阴虚,津液亏损,筋脉失于濡养;或脾胃亏虚,气血化生乏源,气血亏虚、血不荣络所导致。
常教授认为:面肌痉挛多与以风、寒之邪为主的外邪侵袭,及肝脾为代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,病位在面部经筋。针灸治疗应祛邪外出,同时重视调理肝脾,基本治则为疏筋通络,息风止搐。临床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,配合循经远端取穴为主,即翳风、攒竹、风池、风府、合谷、太冲。艾灸则具有温热之力,在中医学理论中可直达病所,激发经气,疏通经络,进而调和气血、荣养经脉,现代研究则发现艾灸以温热刺激为特征,通过升高局部皮肤表面温度产生温通效应,激发神经传导、体液传导等发挥治疗作用。艾灸应用于面肌痉挛的治疗中,能起到祛风散寒、活血止痉及温阳通络之功。
【验案一】
唐X,女,54岁,已婚。初诊:2006年3月2日。
主诉:右侧面部肌肉抽搐反复发作2年余,加重1周。
现病史:患者2年前因长期劳累出现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痉挛抽搐,早期未予重视,自行休息和按摩后未见缓解,曾于湘雅医院就诊,诊断为“面肌痉挛”,予“卡马西平”口服后症状能稍缓解,1周前自行停服后症状再发加重,再服“卡马西平”后症状缓解不明显,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科就诊。入院症见:右侧眼周肌肉、面颊肌、口角肌肉不自主痉挛抽搐,呈阵发性,一天10-30次,每次数秒至数分钟,持续时间不规则,面色无华,乏力,无头晕呕吐,无恶寒发热,饮食可,夜寐欠安,二便正常,舌淡紫,苔薄白,脉弦涩。
体格检查:T:36.5℃,P:86次/分,R:21次/分,BP:133/86mmHg。右侧眼轮匝肌、面肌、口角肌肉不自主痉挛抽搐,Cohen等级强度2级,神经系统检查,四肢肌力、肌张力减弱,生理反射存,病理征未引出。
辅助检查:RNS(2020.12.13,本院):右尺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、高频未见明显异常;右副神经、双面神经重复刺激低频可见减弱。
中医诊断:面痉(血虚风动,经络瘀阻)
西医诊断:面肌痉挛
辨证分析:患者54岁,女,以右侧面部肌肉抽搐反复发作为主症,辨病属“面痉”范畴,患者因长期劳累奔波,情绪抑郁,损耗气血,精血亏少,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而抽搐;“久病成瘀”、“久病入络”,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瘀阻,筋脉拘急而抽搐而发为面痉,舌淡紫,苔薄白,脉弦涩皆为血虚、经络瘀阻之征象,辨证为血虚风动、经络瘀阻,本病病位在肌肉,病性属虚实夹像。
治法:养血熄风,通络止痉。
体针:翳风、攒竹、太阳、颧髎、上关、下关、地仓、合谷、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。以上每次 10-15 穴,中等强度刺激,每次留针 30min,平补平泻,每日1次。
艾灸: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予以温针灸。
二诊:患者治疗6次后症状减轻,面部肌肉痉挛抽搐次数稍减,其后慢慢出现痉挛抽搐持续时间稍减,将治疗调整为隔两次治疗后取患者健侧面部对应穴位针刺,坚持治疗一月后病情明显减轻。
按语:肝主藏血、主筋,若肝血虚或肝肾阴虚,水不涵木,阴液亏少,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可导致面肌痉挛。翳风、攒竹、太阳、颧髎、上关、下关、地仓均位于面部,疏调面部经筋、脉络之气;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,从手走头面,“面口合谷收”,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健脾胃、补肾益精血,诸穴相配可养血熄风止搐。考虑患者病程较长,过长时间刺激患侧面部恐有加重病情之患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”《素问·缪刺论》云:“夫邪客于大络者,左注右,右注左,上下左右与经相干,而布于四末,其气无常处,不入经俞,命曰缪刺。”故二诊之后,间隔采用缪刺法,通过刺激健侧面部经穴激发经络之气,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。
【验案二】
许XX,女,49岁,已婚。初诊:2018年11月17日。
主诉:右眼睑阵发性抽搐半年,加重1周。
现病史:患者诉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眼睑抽搐,睁眼困难,发作频繁,每次持续约4-5分钟,曾在外院服中药治疗(具体不详),稍可缓解,但每因劳累及情绪紧张可诱发或加重。近1周因工作加班,夜间未休息好,而症状加重。现症见:右眼睑阵发性抽搐,发作频繁,每次持续时间约2-3分钟,右眼胀痛、干涩,夜间视物模糊,睁眼困难,纳差,胃脘部胀痛,夜寐差,晨起自觉困倦乏力,二便调。
体格检查:T:36.6℃,P:77次/分,R:20次/分,BP:130/76mmHg。眼球活动自如,巩膜无黄染,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。右侧眼睑可见阵发性抽搐跳动,睁眼困难,睑裂约 5mm。四肢活动自如,肌力、肌张力正常,生理反射正常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
中医诊断:面痉(气血不足)
西医诊断:眼肌痉挛
辨证分析:患者49岁,女,以右眼睑阵发性抽搐为主症,辨病属“面痉”范畴,患者有长期工作加班劳累,损精耗气,致精血亏少,则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而发为面痉,结合舌淡暗,苔薄白,脉细,辨证为气血不足,本病病位在肌肉,病性属本虚标实。
治法:益气养血,柔筋止痉。
体针:百会、攒竹、太阳、四白、颧髎、翳风、阿是穴、合谷、太冲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。先针合谷、太冲,用平补平泻法,足三里、三阴交用补法,后取面部穴位轻刺激,针后于阿是穴埋皮内针,每日1次,留针 30min,6次为1疗程。
艾灸:足三里、三阴交予以温针灸。
耳穴贴压:神门、心、肝、脾、眼、缘中、皮质下。
二诊:治疗12次后,症状明显缓解,眼睑抽搐间隔时间延长,每日仅有2-3次轻微抽搐,每次约5-15秒。
按语:眼胞属脾,肝开窍于目,肝藏血,目得血而能视;脾虚气血不足,筋肉失养,筋惕肉晒;肝血欠旺,目不得血养而干涩、视物模糊,故本证重在补益肝脾、养血柔筋。温补足三里、三阴交健脾养血;合谷、太冲分别为手阳明、足厥阴之原穴,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,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,原穴可扶正驱邪补虚,两穴配伍又称“四关”,具有祛风解表、通经解痉、补气益血、补肝益肾、平肝熄风之功;眼周及邻近穴位疏调眼部气血熄风止痉;配合耳穴补益肝脾、调养心神、安神止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