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汗方相关医案一则
2018-06-12 17:35
止汗方
[药物组成] 黄芪15g,防风、白术、沙参、麦冬、五味子各10g,浮小麦、糯稻根、煅牡蛎各20~30g,麻黄根10g。
[功能主治] 益气养阴,固表止汗。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自汗、盗汗证患者。
[使用方法] 常规煎服。
[加减应用] 阴虚甚者,加用女贞子、旱莲草;肝郁气滞脾虚者,加用柴胡、当归、赤芍、茯苓;湿热偏重者,加用黄连、厚朴;口苦者,加用柴胡、法半夏;失眠者,加用酸枣仁、百合、川芎、知母;瘀象较重者,加用红花、桃仁。
[按语] 自汗盗汗为气阴两虚之证,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,因卫阳气虚不能固护肌表,玄府不密,故津液外泄而发自汗,动则耗伤阳气,故活动后汗出尤甚;而盗汗多见于阴虚证,阴虚阳抗而生内热,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,肌表不固,内热加重,蒸津液外出而汗出。止汗方为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而成以治气阴两虚之自汗、盗汗证患者,玉屏风散来自《医世得效方》,此处选用全方以取其益气固表止汗之效;生脉散来自《内外伤辨惑论》,选用全方3味药以养阴、收敛止汗,用沙参代替人参以加强养阴之效,而玉屏风散可起到人参益气之功;加用浮小麦、糯稻根、煅牡蛎、麻黄根加强止汗功效,且其均无毒性作用,其中浮小麦、糯稻根、煅牡蛎均为药食两用的药物,故剂量可稍大。综观全方,药性平和,益气固表与养阴敛汗并重,使阴阳平衡而汗止。
[医案举例]李某,女,40岁,2016年5月7日一诊。自诉自汗、盗汗3年就诊。既往体健,平素易感冒,每次感冒迁延难愈。刻诊:自汗盗汗,神疲乏力,手足心热,白带色黄,咳嗽,吐白色泡沫痰,稍口干,无口苦,睡眠可,纳差,大便1次/天,不成形,尿黄尿频,舌苔薄白微腻,质淡红,脉沉细缓。诊断为汗证,属气阴两虚、痰热蕴肺证。治以益气养阴、清肺化痰法,方用止汗方合宣肃止咳方加减:黄芪、薏苡仁各20g,防风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浙贝母各15g,白术、瓜蒌皮、麻黄根、杏仁各10g,糯稻根、浮小麦、煅牡蛎各30g,炙甘草6g。7剂,水煎服,日一剂早晚温服。2016年5月14日二诊,服药后上述症状均减轻,患者自汗、盗汗症状较前减轻,出汗量减少,无咳嗽咳痰,纳寐可,二便调,舌苔薄白,质淡红,脉沉细缓。治以益气养阴为主,方用止汗方加减:黄芪、薏苡仁各20g,防风、沙参、五味子、麦冬、白术各、炒枳壳10g,糯稻根、浮小麦、煅牡蛎各30g,炙甘草6g。14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早晚温服。2016年5月28日三诊,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,夜间无明显盗汗,活动后稍汗出。守原方续服7剂。嘱患者避风寒,保持情绪舒畅,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、油炸食物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