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汗盗汗病案一则
2018-06-12 18:06
自汗盗汗案
邹某某,女, 53岁。2012年3月26日初诊。自汗、盗汗3月余,白天动则汗出,吃饭及饮水时亦出汗,夜晚睡眠时常汗湿衣被,醒来汗止。并伴口干、口苦,身上时有燥热感,腰部隐痛,大便不畅,溏结不调,尿频,舌苔薄微黄质红,脉细弦。
辨证:年过半百,阴虚气弱,卫外不固。
治法:重在滋阴补肾,辅以益气固表。
方药:二至丸合二冬膏加减
女贞子15g,旱莲草15g,天冬15g,麦冬15g,黄精15g,玉竹15g,糯稻根超微颗粒30g,浮小麦30g,麻黄根10g,川断15g,杜仲15g,桑寄生15g。14剂,每天1剂,煎服2次。
2012年5月6日二诊:上方14剂服完后,症情好转,患者又自行加服20剂,自汗盗汗基本控制,腰痛已除,仍有口干口苦,大便不畅,舌苔薄腻,脉象细弦。遂修改处方如下:枸杞子15g,女贞子15g,旱莲草15g,天冬15g,麦冬15g,黄芪20g,知母15g,黄柏10g,玄参10g,川厚朴6g,黄连6g,糯稻根超微颗粒30g,再开20剂,每日1剂,煎服2次,继续巩固疗效。直至2012年9月23日患者因感冒扁桃体发炎来诊时,才得知5月份复诊后,自汗盗汗已完全得到控制,腰痛亦止。
(按语):自汗指白天时时汗出,动则益甚,多责之于气虚、阳虚,卫外不固;盗汗指睡中汗出,醒来即止者,多责之于阴虚、血虚,虚火内炽,迫津外泄。本案既有自汗,又有盗汗,综合辨证,当属阴虚为主,兼有气虚卫表不固, 故重在滋阴补肾,用二至丸、二冬、黄精、玉竹等,因患者有腰痛,故再加补肾药川断、杜仲、桑寄生。糯稻根、浮小麦、麻黄根,可益气敛汗。复诊时,更加黄芪与糯稻根配合,以增加益气固表作用;因腰痛止而未再用川断、杜仲、桑寄生;去黄精、玉竹,改枸杞、玄参、知母、黄柏,是为滋阴又清内热。患者坚
持2个月的治疗,终于取得满意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