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案一则
2018-06-12 18:26
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
李某某,女, 17岁。因四肢散在性瘀点、瘀斑并间常鼻衄1个半月于2005 年3月14日来我院就诊。1月前曾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血小板46 x 109/L,凝血时间4.5分钟,出血时间4分钟,骨髓检查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给予泼尼松、达那唑、氨肽素治疗2周,血小板转至正常,鼻衄止,皮肤瘀斑消失,但伴随激素撤减至停药15天后,上症复发,转中医院治疗。刻诊:四肢皮肤仍有紫斑,颜色鲜红与紫黯并见,晨起鼻衄,每次约5ml,伴面红,口干,口苦,尿黄,大便结,2~3日1次,月经提前,量多色鲜红,舌苔黄少津,脉弦细数。
查血小板40 x 109/L.
辨证:血热阴伤,瘀毒内阻。
治法:清热凉血养阴,活血散瘀止血。
方药:犀角地黄汤加减
水牛角30g(先煎1h),生地黄15g,赤芍15g,丹皮10g,茯苓10g,阿胶10g,麦冬15g,仙鹤草15g,旱莲草15g,熟大黄8g,先服7剂,每天1剂,煎服2次。鼻衄止,大便畅通,未增新瘀斑、瘀点,查血小板78 ×109/L.熟大黄改用6g,再服14剂。查血小板升至102 x 10/9L,病情向愈。原方减去熟大黄。改用藿梗10g,麻仁15g,经调治1月余。再次复查血小板升至116x 109/L。后嘱其长期服用知柏地黄丸善后。1年后随访,未复发,并考上了本科大学。
(按语):犀角地黄汤原方出自唐代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后世被清朝温病大家叶天士用于热入血分的代表方而闻名,以致许多人以为此方创自于叶天士土, 其实不然。由于现代已把犀角列为国际违禁物品,故迫使中医改用替代品水牛角,但用量需加大10~20倍,仍不及犀角之效。犀角地黄汤原方具有清热凉血养阴、解毒化瘀化斑之功效。原方中芍药未指明是白芍或赤芍,白芍偏重于养阴,赤芍偏重于活血,可据病情选用,也可两者均用,本案选用赤芍取其活血而不伤血之妙。加阿胶、麦冬滋阴养血;仙鹤草、旱莲草凉血止血兼养阴;熟大黄清热排毒化瘀;茯苓健脾利湿并可制约养阴药滋腻之性。全方起到化紫癜、升血小板的作用。如临床辨证属气阴两虚者,必加黄芪30~60g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