睾丸也会躲猫猫?

2020-10-22 15:30

一个母亲经历了怀胎十月的艰辛和分娩的痛苦,终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,全家人皆大欢喜,而此时医生走过来,一摸宝宝的阴囊,顿时一脸严肃,为啥呢?因为他发现睾丸玩起了躲猫猫:这个宝宝患上了隐睾症。 隐睾系指一侧或双侧睾丸停止于下降途中,而未进入同侧阴囊。早产儿隐睾的发病率约为30%,新生儿为4%,1岁时为0.66%,成人则为0.3%,这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,但1岁以后,下降概率明显下降。睾丸最初的位置位于婴儿的腹腔内,在经历由腹腔转向至腹股沟内环,再经腹股沟下降至阴囊两个阶段后,才算到达正常的生理位置。睾丸下降是一个受苗勒管抑制物、睾丸引带移行、附睾发育、雄激素刺激、生殖股神经和腹压等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。因此,睾丸相关基因缺陷、调控异常、神经内分泌功能不足或机械性解剖因素异常均可导致隐睾症的发生。 隐睾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不育。首先,隐睾常有不同程度发育不全,隐睾的曲细精管平均直径较正常者小,成人隐睾,其曲细精管退行性变,几乎看不到正常精子。其次,隐睾合并解剖异常也会导致不育。隐睾常伴发附睾畸形,发生率为36%-43%,最常见的是附睾头与睾丸之间仅有菲薄的联系,5%-21%出现完全的分离或附睾、输精管的闭锁。除此之外,浅表的隐睾容易受到外力的直接损伤,也容易发生睾丸扭转等情况;发育不良或受伤的睾丸容易发生恶变,其恶变的机会较正常睾丸大20-40倍;隐睾患者由于生理缺陷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,对不育的担忧也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。 如家长发现新生儿阴囊内无睾丸或只有一粒,则应及早行B超等检查,确定未降睾丸的位置,定期复诊,查看睾丸下降情况。出生后6个月,睾丸仍未下降者,则自行下降的概率小,不可盲目等待,应及早治疗。治疗方法分内分泌治疗和手术治疗。内分泌治疗主要有促绒毛性腺激素HCG、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(LHRH) 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。对于内分泌治疗失败的,应在1-2岁时尽早施行手术治疗。 虽然睾丸也会躲猫猫,但经过及时的治疗,可以部分甚至完全保留睾丸功能。因此,及早发现才是关键。